英国的丘陵地形,路面也随着地形起伏;天气多变,阴晴不定,雨雪交替,就像贵州一样,“三天无晴天,三里无地”。总说英国凉爽,其实英国的天气特点就是凉爽,和“秋”一样的四季相吻合。
英国留学的行李永远是一件纠结的事,尤其是衣服。总说英国凉爽,其实英国的天气特点就是凉爽,和“秋”一样的四季相吻合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概括是基于中国人的平均身体特征。在英国,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人们穿短袖。这些天生强壮的食肉人类是无法和我们阴阳调和、荤素搭配的东方风格相比的。
纬度常与温度联系在一起。英国位于高纬度。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几乎和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在同一纬度。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觉得英国冷的原因。
但是北大西洋的暖流经过英国,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,比欧亚内陆暖和很多。
在英国的冬天,3℃或4℃的温度是低的。应该适合中国人居住。再加上常备的电暖气(有的家里有壁炉),房间里温暖如春。我觉得在北京就像在家里一样。穿一件薄毛衣就够了。如果你能忍受中国南部、中部和南部冬天的寒冷,你在英国就像在家里一样。
夏天20度左右,连空音都省略了。早晚加一件厚一点的外套比较好。
2004年我在格拉斯哥大学读MBA的时候,报纸上刊登了“热浪袭伦敦”的新闻。许多人感到不适,其中一些人甚至奄奄一息。
仔细一看,温度只有33℃,这是北京夏天最常见的温度,在英国简直成了洪水猛兽。看来中国人民还是很强大的。
对我来说,夏天的英国简直就是“避暑胜地”。我最怕热,在这里攒了二三十年的汗。
即便如此,体感温度也往往较低。
英国的丘陵地形,路面也随着地形起伏;天气多变,阴晴无常,就像贵州“三日无晴,三里无地”。
英国阴沉的天空往往会让人感到一丝凉意。下雨是这里的常态。好在阵雨多,南方很少有烦人的“脏雨”。
风雨常相伴。格拉斯哥和北京一样强势,更肆无忌惮。到处都是缩水的人,伞都变形了,雨在狂舞,人在漩涡里无法自拔。当然,伞不能自理。
我从国内带的折叠伞很快就被吹光了,而当地人大多用的是直拉伞,伞盖很大,伞柄又粗又长,可以打一会儿。
然而,在格拉斯哥打伞似乎总是进退两难。
细小的飞散碎片弥漫,滋润着干草,照亮着干枯的树枝,洗涤着心情。这个时候,伞显然是多余的;一片乌云狂怒地冲了进来,急于发泄对苏格兰的千年抱怨——直直地、狂怒地,十分钟就倾泻而出。这个时候不带伞真的很难受。
格拉斯哥以下雨而闻名,难怪下雨时当地人会开玩笑地对你说:欢迎来到格拉斯哥!(欢迎来到格拉斯哥)字里行间,不要大惊小怪。
很多人干脆不用伞,穿防雨布做的套头衫,一般都能应付。
虽然格拉斯哥的风很大,但风通常会带来潮湿清洁的空空气。对我来说,常年生活在空气干燥多尘的北京,搬到英国就是度假。湿润的风雨治好了我的咽炎和鼻炎,我的“老干脸”也“水了”。
在乌云和小雨是主旋律旋律的英国,人们对阳光的追求无可估量。
2003年9月,我在国外读书,格拉斯哥的天空很高,云淡风轻,阳光明媚,当地人似乎被持续的阳光淹没了。街上到处都是赤膊的人(男人),感觉还挺像回到了原来的状态。女士们大多穿着露背的衣服,没有多少诱人的身材,很多雀斑,很多人躺在草地上享受阳光。
当地人可能担心这个炎热的夏天透支了太多的阳光,所以未来的预算应该重新调整。
英国的大气比较透明,紫外线辐射比较强。然而,英国人几乎是贪婪的,不分季节地拥抱阳光,他们确实有烧伤和皮肤癌的风险。
即便如此,在英国,真正需要穿夏装的时候并不多。平常日子,穿浅色衣服、裤子、短裤、短裙的人,大多去蹦迪。所以对于在中国的留学生来说,夏装无所谓,冬装要准备。
天气多变的体验还是在一个MBA班。那天早上,Bi 空就像洗了一个澡。背着初冬温暖的阳光,我高兴地走进教室,坐在靠窗的座位上。旁边的苏格兰同学跟我打招呼:
嗨,安德鲁,你好吗?你好,安德鲁!)
你好,琳达。谢了。我做得很好。今天天气真好,不是吗?你好,琳达,我很好。今天天气真好!)
琳达看上去有些犹豫,翻了翻眼睛,摇了摇头,回答道:
现在还不算太糟。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我们在格拉斯哥。(到目前为止还好,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,别忘了我们是在格拉斯哥)
那好吧。让我们拭目以待。(嗯,等着瞧吧)我紧张地笑了笑,开始进班。
刚过了10分钟,窗户晃了一下,我这边,晶莹的蓝天阴云密布,温暖的阳光消失的无影无踪。相反,一阵强风吹来,推着窗户。
教市场营销(Marketing)的老师也像被大风吹了一样,他做了一个可笑的猝不及防的躲闪,然后说:
推测完行情走势再来计算下雪的可能性。(预测完行情走势后我们一起来计算下雪的概率。)
在会意的笑声中,琳达和我对视了一眼。她扬起眉毛,我竖起大拇指。
课快结束了,我在整理笔记。琳达拍拍我的肩膀,把努努的嘴伸出窗外。一转身,天啊,大雪如期而至,视野里只留下白色的斜线,校园完全被淹没。我转过身,对琳达说:
你说过了。(或者你是对的)
此时,老师拿起教案,开玩笑地说:
好时机,不是吗?在格拉斯哥尽情欢乐。再见伙计们。(这是个好时机,不是吗?祝你在格拉斯哥过得愉快,再见,伙计们)
可能是天气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,成为了大家的谈资。当地人离不开天气三句话,几乎成了口头禅。遇到苏格兰人,这些句子总是不可避免的:
天气很冷,不是吗?天气确实很冷,不是吗?)
多么美好的一天啊!(天气真好)
别担心。明天将是晴朗的。(别担心,明天就好了)
但是,这些和我们北京人说的“吃饭了吗?”他们只起到打招呼,引出话题的作用。没有人真的在乎自己有没有吃饭,也没有人每次都在乎天气冷不冷。
——部分内容引自我的新书《去英国》
不用担心住校外:留学租房是国际化生存的第一步。
推荐:为什么英国首相的口音都一样:哈罗学院,传说中的英国名校。
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原始积累:没钱能出国留学吗?